在动物园里,见过许多大熊猫,它们大多憨态可掬。因为录《我是冒险王》节目,我踏上了这次通往碧峰峡的旅程,终于有机会与大熊猫来了个亲密接触,由此,我更认识到大熊猫的喜怒哀乐与藏在憨憨外表下的真性情。
大熊猫的分类至今仍是个未定的题,现在普遍认同于它属于熊科早期的一个分支,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如今,与它同时期的动物或灭绝或进化,而只有它带着诸多古老的特征存活至今。但走到今天的大熊猫正处于生物链最脆弱的位置上,它们没有任何在在自然界生存繁衍的优势。它们对环境要求严格又对食物要求单一,所以它们只存在于有竹子分布的高海拔地区;它们数量稀少,它们发情期短,这直接使得两只野生状态下的雌雄大熊猫,能碰上并成功怀上后代的概率相当小;它们每胎生一只且成活率不高,偶尔的双胞胎中较弱的那只是会被遗弃的,这是由于客观环境决定了熊猫妈妈只能养活一个孩子。所以,当我国在研究大熊猫几十年后的今天,对圈养大熊猫的野化训练的努力一直未松懈,却未见成果。
因为汶川地震,四川卧龙大熊猫基地受毁严重,大部分熊猫已转移到雅安的碧峰峡基地,这令这个以熊猫幼儿园闻名的熊猫基地,一跃成为大大小小熊猫汇集之地。从几个月大的被妈妈遗弃的放在无菌保温箱内的婴儿熊猫,到一岁多上幼儿园的儿童熊猫,到三岁后待交配的成年大熊猫,再到母子馆的做了妈妈的熊猫,还有海归回来的洋派熊猫,它们的脾气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虽然熊猫已贵为国宝,但它们的野外生存能力令人堪忧。那些经过汶川地震而受惊的熊猫基本上无法完成野生大熊猫应有的生存目标,只得原地等待着工作人员的救援。所以当我们可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动物园内出现了熊猫的可爱模样时,却可悲地发现它们再也无法回到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它们的命运已经与人类牢牢联系在了一起,若不想我们的后代只能通过标本和图片认识这古老的物种,我们就应该真正意识到帮助一个物种的传承不单单是避免这个物种的消失,更重要的是为它们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然后坚定地帮它们一起走下去。
熊猫宝宝,希望你的未来依然足够美好!
婴儿熊猫---刚刚醒来的小小熊猫
准备进熊猫幼儿园 它们大多一岁左右
用竹子拨河
为了营养也吃苹果
评论